995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所有商品分类
2月拼命证明,3月不停确认!纺织外贸获“最惨”行业:怎么活下去?

作者: 福布云商

2020-03-25

外贸企业的第二波压力
       急转直下的海外疫情蔓延让,纺织外贸企业承受新一轮巨大压力,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中国的外贸工厂正在承受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第二波压力。


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开业已半月,八成以上的经营户开门迎客,只是门庭冷落。疫情之前,这里每天有10万人次进出,现在只有一万。当地一份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有78.4%的纺织企业表示订单在减少,64.8%的企业反映已有的订单被客户取消。
   “我们公司近五成的业务都在欧洲,如果这些国家疫情持续蔓延,我们就是开工也没意义。现在正考虑要不要调整比例,将重心放在国内。”轻纺城一位业主说
       同一天,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国际经济形势展望”网络视频会议上传出信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尽管复工率高达90%以上,但真正有活干的只有30%左右,因为缺少订单。
       事实上,订单流失从去年五六月份加征关税的时候就开始了。一家纺织企业有个美国大客户,2018年的订单额是100万美元,2019年不到50万,“直接砍掉一半多”。因为中美贸易加征了关税,而东南亚诸国如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都是零关税,客户就将订单转移到了越南。越南纺织品出口额在2019年稳步上升,它也是近年来经济成长最亮眼的东亚国家。
        2月,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和交通受限,一些服装业著名品牌的采购经理和设计师无法前往中国,多个品牌已经开始讨论将新一季商品生产转到土耳其。土耳其服装制造商协会的负责人哈迪·卡拉苏(Hadi Karasu)估算,大约会有中国总订单量的1%被转移到土耳其;当时转来的新增订单已经让土耳其的缝纫机全力运转起来――产能已达85%,如果土耳其不能完成数字改造等技术更新,增加产能,它的纺织行业就没有能力接受更多的订单。
       3月上旬开始,欧美大批服装店停止对外营业,几乎所有服装公司、服饰为主的百货公司、服装电商公司的股价遭遇腰斩,大量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全球疫情防控对市场总需求的冲击已经产生,纺织业只是灵敏度较高的晴雨表。
       刚刚从国内延迟复产复工的第一波压力中走出来的中国外贸企业,又将迎面承接第二波压力:由于国外疫情控制导致的延迟消费、订单搁置或者取消,不得不刚开工即按下暂停键。厂房租金和税费要付,工人工资要付,部分工人可能被裁员……中国近五千万外贸从业人员正在集体承担压力。而2019年,中国外贸企业对GDP的贡献是10%。
       民间所谓一二月份中国打上半场,三四月份世界打下半场的戏言,在蝴蝶效应下变得窘迫起来。在经贸领域,全球供应链因疫情遭遇寸寸截断,“同此凉热”才是现实的写照。

部分外贸企业或将放假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厂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可是随着海外疫情的快速蔓延,形势又急转直下。这几天已经接到不少来自美国、欧洲客户推迟或取消订单的通知。”淄博泓旭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波告诉记者。泓旭纺织是一家婴幼儿服装生产企业,近两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品已经打入美国、欧洲的中高端市场。
       浙江一家以欧洲市场为主,主营男式外套的出口企业负责人谈到,欧洲正在成为此次疫情新的中心,多国航线关闭导致物流不畅,出口货物出运严重受阻。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当地服装消费市场需求不振,订单下滑明显。
      “ 本周一开始的。现在很多欧美客户不上班,都在家里办公。”当《国际金融报》记者问及是否出现订单暂停或取消的状况时,从事服装纺织贸易行业的何慧(化名)这样表示。
        据了解,何慧所在的服装贸易公司服务的大部分欧洲、美国客户正在大量暂停或取消订单。
      “因为疫情影响,欧洲很多服装门店都处于关闭状态,至少两三个月内都会是如此,而且门店就算开着,生意也不好,所以所有订单暂停,一些新下的订单可能直接就取消了。公司80%的欧美客户都出现这种情况”何慧表示。
       如今,何慧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从关注国内疫情数据,变成了紧盯国外疫情数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何慧在内的外贸行业从业人员都深刻地感受到全球经济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
     “我们公司下个月可能要开始放假了。就现金流而言,我们还能挺一挺,准备趁这段时间重组一下组织架构,做一下内部培训,熬过此次疫情。”何慧无奈地表示,如果没有新订单,除了影响贸易公司,还有上游的服装生产工厂,它们可能面临无活可做的局面。
       同样在期盼国外疫情得到及早控制的还有在广州从事鞋加工外贸的阿发(化名),据了解,阿发的鞋子主要出口日本,相对何慧而言,受疫情影响较小。阿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日本疫情并不严重,但客户也开始呈观望状态,接下来的订单也没有确定。
       阿发指出,最开始因为国内疫情,鞋加工工厂面临供应链的问题,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跟日本客户解释过之后,他们也能理解,但订单还是相应减少了。“对于鞋加工来说,东南亚现在更有优势”。
       何慧向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客户都处于恐慌状态,他们对此次疫情的持续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和应对举措都没有明确的想法,还都处于观望状态,所以他们大部分也并未明确指出要取消以前的订单,而是暂缓交付,先降低采购。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夹击下,来自山东的一家对美出口地毯企业感到压力较大。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目前美国正遭受愈发严重的疫情影响,展会延期,旅游业停滞,该企业供应当地酒店和会议中心等场所的地毯产品需求大幅下降,本应新建的酒店可能延期或者停工,原本要更新的会议场所用地毯也不换了,原本就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市场份额被再次压缩。
       除服装纺织和鞋加工外,记者通过采访还了解到,几乎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此次全球疫情暴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他们看来,这种状况可能会一直延续至今年下半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企业的抗打击能力相对小企业更强一些,几家稍具规模的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为止,订单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防疫管控增大外贸难度
      “(外贸订单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疫情影响,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现在都停工了,所有的贸易活动、人员往来都停掉了,贸易订单自然也就没了。”浙江省驻德国(欧洲)商务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汉东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张汉东目前长期驻扎在德国,据他介绍,德国以及一些其他欧洲国家目前疫情比中国更为严重,**、物流都不畅,内需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其他国家的内需下滑就意味着我国的外需减少,张汉东指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其次是美国,再接下来就是日韩。欧盟地区、美国和日韩加起来每年的总贸易额约为中国贸易额的一半,而这些地方疫情都较为严重,特别是欧盟地区。
       与此同时,尽管出口纺企复工率较高,但多数企业依然面临着工人短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防护资源缺乏等多方面的困难。    目前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平稳运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恢复期。因此出口纺企信心受挫。
拓展稳定东南亚市场份额
       当前,疫情在东南亚国家的波及程度不及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严重依赖我国纺织原材料供应,疫情影响曾一度出现断供。随着中国出口纺企逐步实现复工复产,保护和稳定东南亚市场份额就成为出口纺企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例如,纺织服装加工业是柬埔寨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该行业面辅料60%以上从中国进口。随着中国面辅料企业复工复产提速,柬埔寨原材料短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当前各地区纺织企业已在逐步复产复工,即使是员工全部顺利返岗,也无法大规模聚集开工,企业生产运营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为我国纺织行业向东南亚转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窗口期。”有专家表示,越南、老挝等国家拥有众多运营良好的工业园区和税收政策优惠,同时这些国家也在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应对疫情,中国与东南亚纺织业应加强合作。
促进出口转内销
       此外,随着疫情蔓延,延期或取消举办的国际性展会越来越多。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订单就是生命,而大量新增订单正是来自每年的各类展会。来自浙江湖州一家出口纺企谈到,往年这个时候企业订单早已排到六七月了,可眼下,今年4月以后的订单还没有着落,他迫切希望能参展拓市。
       欧洲很多国家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境内社会活动和出入境管控,限制一些国家人员或拒绝外国人入境,多个国家纷纷宣布采取“封城”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大了我国外贸行业业务开展的难度。一位航运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国际航运路线都暂停了。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很多国家物流系统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客户想要,我们也没办法运过去”。
       有专家建议,在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情势下,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不妨适当兼顾一下国内市场。从短期看,外贸转内贸也未尝不可。在坚守自己原有阵地的同时,可以适当发展内贸客户,做到开拓和维护两不误,这样也能将企业运转下去,不会因为无订单而难以为继。    有一家广东童装企业负责人就表示:“我们公司近5成的业务都在欧洲国家,如果欧洲疫情持续蔓延,业务肯定会受到波及,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调整内外贸比例,将重心放在国内。”    也有专家建议,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已发展到全球多个国家,但大规模暴发的并不多,可以将外贸销售重心转移至疫情较轻或没有疫情的地区,同时开拓了海外市场。
       为了积极“自救”,在高速增长的内需消费的背景下,不少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包括直播“带货”、尝试在电商/社交平台上销售、接国内的订单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是外贸工厂的新机会。
       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外疫情暴发、我国逐渐企稳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确实是一种“自救”方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外需不振时,国内企业就尝试了不少转内销的方法。
       据记者了解,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消费意愿降低,不少出口/外贸企业都借此机会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逐渐从外销或代工中走出,从纯外销/代工生产发展到设计、生产独自完成,甚至开始打造品牌、自建渠道。对于拥有绝对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的出口型企业,转战内销更加容易打造自己的品牌。
       不过,从出口转内销,对于企业来说也并非易事,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一位从事外贸行业的老板在尝试出口转内销后曾公开表示,外贸工厂转型内销难在标准。为了满足国外客户的供应商标准,一般外贸工厂从软件到硬件标准都比国内高,成本也会相应偏高,转内销时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市场的竞争其实也非常激烈,而且国内和国外市场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结算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而且对外销售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抹平。目前,为把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商务部也已“出手”,宣布将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密集出台稳外贸政策,重点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财税、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支持外贸企业保市场、保订单,引导企业做好风险防范
       尽管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严峻,但不少纺服出口企业也满怀希望:“只要疫情控制住了,中国完整的产业链还是会吸引海外订单的,目前出现的困难只是短期和暂时的。”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青浦区虹桥世界中心L2-B栋503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8039094号-5 

沪ICP许可证号: 沪ICP备18039094号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