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所有商品分类
中国口罩业之殇:生产出口大国,前三品牌加起来却不到20%市场份额

作者: 福布云商

2020-08-20

  2020年,注定将是一个人们挥之不去的沉重之年。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疫情的爆发使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口罩重回了大众的视野,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甚至在很多国家、地区及场所还被强制性使用,从而一跃成为各国争抢的重要战略防疫物资。

  中国作为疫情最先爆发并被成功控制的国家,已率先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已全面恢复正常。作为产业链及工业化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中国正成为全球防疫物资的重要供给国,为全球应对疫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披露:中国在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各国采购防疫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打通需求对接、货源组织、物流运输、出口通关等方面堵点,畅通出口环节,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采取有力措施严控质量、规范秩序,发布防疫用品国外市场准入信息指南,加强防疫物资市场和出口质量监管,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抗击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资。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1月至4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发送货物量同比分别增长24%和27%,累计运送抗疫物资66万件,为维持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保障抗疫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新冠疫情前,中国就已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工商注册经营范围含有“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有16625家,日产能可达2000万只;2019年中国内地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占全球年产量的50% ,产值达到102.35亿元。

  自今年疫情爆发以来,到3月底又有9000多家左右企业加入口罩生产行业,产能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目前日产量已达2亿只以上。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与出口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令人悲哀的是作为口罩生产与出口大国,中国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却极低,排名前三的品牌占有率加在一起尚不足市场份额的20%;而80%以上都被来自美国的3M和霍尼韦尔,还有日本最大的口罩制造商尤妮佳给瓜分了。这些国外品牌的价格,往往是国内价格的10倍以上。

  从“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产值102.35亿元”这组数据中就不难获知:每只平均2元多。低质、低价是中国口罩产业的主要特性。媒体披露的中国口罩产业现状也的确如此:很多企业都是从生产技术门槛很低的制作棉签、棉球起步,升级至生产医用口罩、垫单、防护服等一次性防护用品,逐渐形成了行业惯性——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长期停滞于大量生产低值、薄利的民用口罩与普通医用口罩,靠惨烈的价格竞争维持生存。广东某口罩生产规模企业,年产各类口罩可达10亿只,产值则只有5000万,每只平均收入5分钱。代工企业的利润则更薄:江苏某口罩厂老板表示,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每只出厂价仅2分钱,每只赚不到5厘钱!

  中国口罩行业这种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属性,令行业整体表现为随波逐流,单一靠市场驱动的生存模式,先后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2013-2017年中国北方冬季被严重雾霾困扰及今年的新冠疫情这几个大时间段均出现了“先井喷、后断崖”的巨大波峰浪谷。

  一家医学检验仪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前,国内虽有1.6万多家企业注册经营范围含有口罩,但却只有358家生产企业具备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书”,其中仅有56家具备“医用防护口罩”的生产能力,149家具备“医用外科口罩”的生产能力。而因为N95口罩需取得NOISH认证,具备此资质的企业就更少。

  CDC近日在官网上列出了同时获得NOISH与FDA两种认证、可供应N95医用防护口罩的34个全球品牌/厂家与产品型号,也印证了这个中国口罩行业的巨大短板——34个全球品牌中原产地台湾的有24个,中国仅有上海大胜、港凯是获得这两种认证的中国内地合规企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灵魂。一个国家的世界级品牌质量等级越高、数量越多,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成功率就越高、话语权就越大、国际地位就越高、附加值就越高、国际盈利能力就越强。

  极度缺乏设计创新与品牌创建能力,已凸显为阻碍当下中国口罩与防护用品行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不管是医用还是民用,口罩与防护用品的属性都是“个人用品”。用户体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乎产品是否能够被用户乐意使用、反复购买使用,关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对跨界进入这个行业的大企业、创业公司来说,这恰是一个从初始起即把打造设计驱动型品牌、创造极致用户体验置于新公司、新业务核心的最佳时机,向3M等行业一流品牌以及高度注重设计创新力的世界级品牌学习,将设计思维融入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从0开始谋划具有协同创新架构与长远生命力的BDD品牌。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青浦区虹桥世界中心L2-B栋503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8039094号-5 

沪ICP许可证号: 沪ICP备18039094号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