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所有商品分类
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海澜之家以数字化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

作者: 媒体部 张梅

2022-05-24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各行各业的高频词,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化发展已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必须项,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

 

在“数实融合”的大趋势下,海澜之家以大数据为核心,开启全链路数字化运营时代。从2012年起,海澜之家便开始把我数字化方向,利用“互联网+”思维,从研发设计、生产、下单、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渗透。

 

随着服饰、时尚、数字技术的边际不断拓宽,传统服饰行业进入了向数字化经济大步跨越的时代。从海澜之家集团4月份发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来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再次突破200亿,同时存货周转天数较去年同期下降30天至233天,创上市以来最低,展现了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强劲势能。


 


研发设计数据化,满足各年龄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数据化测款去库存

 

作为扎根本土发展20年的国民男装品牌,海澜之家致力于为20-45岁的男性提供时尚的设计、优质的产品以及舒适的购物体验,紧跟全球流行的时尚元素,不断推出符合广泛人群审美与喜好的轻时尚高品质服饰产品,让海澜之家的产品在“国民普适性”的定位上更为明确。为不断丰富品牌的商品,能够满足中国所有男性在着装方面的全部需求,海澜之家运用数据化思维做分析,打通用户需求、研发、设计壁垒,用大数据驱动产品企划与设计研发。

 

而海澜之家的数据来源于品牌发展所积累的庞大用户群体。自2020年起,海澜之家推动线下门店CRM系统建立,截至目前线下门店会员总数超过2300万,全网会员超过6000万。根据海量的用户画像,海澜之家的产品研发团队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与喜好,将之注入产品设计环节。通过线上预售方式提前进行测款,辅助自己按设计产品是否销售对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海澜之家会将海量的数据库与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与供应商进行分享,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共赢。以大数据分析为底层逻辑的测款机制,帮助海澜之家从经验决策变为数据决策,帮助、指导供应商敏锐选款、测款,同时全程参与产品研发,从采购环节解决存货问题。

 

智能化生产、下单精准化,海澜之家打造降本增效的“未来服装工厂”

 

就传统服装行业而言,产能是品牌发展的核心。随着我国物质供应能力的大幅增长,服装产业逐渐出现供应饱和、产能过剩。此时,对于传统服装生产供应链的改革迫在眉睫,智能制造与平衡供需必将成为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基于大数据的研发设计是海澜之家的核心大脑,那么兼具高产能成效与环境生态的智慧化生产,则是实现智能制造和控制供需的有效砝码。目前,海澜之家依托“5G+AI”的智能工厂项目获批成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厂”,第一条西服生产线已达到了2000件/天的生产规模,远超同行水平,将帮助公司从服装原料、色染、剪裁等全生产链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工厂独有的“三云”合璧技术:体型数据云,服装数字云,服装制造云,与环形蝶状生产链系统,打造出批量化、个性化、品种的柔性生产链,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和动态平衡。

 

而海澜之家的数字化基因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97年,海澜之家旗下团体定制服装品牌圣凯诺就开始沉淀中国人量体数据,数据体量超8000万人,奠定了体型数据云的基础框架,让海澜之家成为市场上首个具备AI量体可落地性及运用性的品牌。

 

由公司总部串联的“平台+品牌”的经营模式,打通了从上游制造到终端零售的全链路协同工作,将传统的点到线,升级为线到面的网状作业,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产品品控前置,数据化调度货品,通过打造智能化数据中台,实现独具特色的柔性供应链,快速准确的响应市场消费需求。通过内部信息系统,统一构建终端零售多维数据信息池,实现补货下单快速协同响应及未来消费趋势前沿预判;根据终端动态销售数据,贯通门店、调配部门、商品部门以及供应商之间的通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引导供应商生产端与需求端无缝衔接,打造高效供应链协同平台,大大提升供应链效率。

 

海澜之家这套智能制造与控制下单的数据化组合拳,贯穿产品、研发、生产、品控、云仓全产业链,是海澜之家由传统产业向数据化基因脱胎换骨的硬核之作,带有明显的海澜基因与独创性,既有服装行业的革新梦想,更是对优化存货管控的无畏拥抱。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青浦区虹桥世界中心L2-B栋503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8039094号-5 

沪ICP许可证号: 沪ICP备18039094号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