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所有商品分类
数字化助力“三品”行动,为纺织业带来新机遇!

作者: 媒体部 张梅

2022-07-21


转载工信部、财联社、央视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行业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200家百亿规模知名品牌,培育50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300个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那么,纺织行业将如何在《行动方案》的指引下,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插上数字化翅膀的纺织业,又将实现怎样的未来?


《行动方案》提出数字化助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个方面10项任务,并以专栏的形式设置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设计能力提升、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能力提升、质量管控能力提升、智慧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品牌培育能力提升六大工程;其中包括多项数字化助力纺织行业及其细分领域践行“三品”的具体任务。

《行动方案》还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实施、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标准引领、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为方案落地全方位保驾护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行动方案》的出台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落实好《行动方案》,纺织行业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产业生态,二是提升基础能力,三是拓宽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建立在对数字技术革命跃迁趋势与产业基础条件日益成熟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为数字科技与消费品工业实现深度融合和价值共振提供了明确方向与良好环境。”孙瑞哲说。


去年9月,鲁泰智慧工厂建设完毕,正式进入运营阶段。据介绍,建成后的智慧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效能时时可见、质检可追溯可分析、生产要素智能运筹,系统自主决策。同时,工厂生产订单可实现按需生产,改变过去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柔性化生产水平得到提升。


《行动方案》出台适逢其时。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应用,纺织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产生了新的“化合作用”。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走在前面,用数字化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鲁泰纺织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在生产的多环节实施数字化发展,实现了增品种、降成本、提效率。例如,在上游有纺纱“e”系统,实现所有纺纱设备运转动态信息与ERP系统实现实时数据集成。该系统与ERP系统实现数据无缝对接,达到管控一体化。目前鲁泰拥有纱锭共计80万锭,其中10万锭试点实施“e”系统,后续还将逐步推广。提高生产数字化水平,使鲁泰纺织加快了产品研发速度,增加样品工艺设计量,提高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单位工序用工减少1.3%;缩短产品设计周期30%,工艺设计增产10%;提高市场快速响应能力30%;生产成本降低20%,工作时间节约60%,利润增加10%以上。




服装企业则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零售业的全渠道生态格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高效的数字化私人订制供应链,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使公司自主品牌的价值得到提升。纺织产业链长,包括纺丝、纺纱、织造、染色、后整理、缝制等流程,工序繁多,生产加工单元多样化。因此,数字化是提高行业不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现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产业内外以及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协同创新推进数字化落到实处,也是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


“曾有国内互联网巨头涉足该领域的研发,仍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是成长型科技公司,相比之下,在资金投入、研发力量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负责人说。服务于纺织行业的技术企业在数字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恰恰体现出跨领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众多,靠单打独斗难以实现数字化升级。服务平台的建设,既方兴未艾,也大有可为。
  

为做好行业数字化升级工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近期发布了《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棉纺云ERP系统解决方案》等36个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列入重点推广名录。
  

“纺织行业将积极推动《行动方案》实施,以数字化为新支点,撬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实施“三品”战略中取得新成效,从而更快实现‘世界纺织科技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有力推进者’的愿景目标。”孙瑞哲说。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青浦区虹桥世界中心L2-B栋503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8039094号-5 

沪ICP许可证号: 沪ICP备18039094号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